1、提问:近年来,各地聚焦老年人就餐需求,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助餐服务,探索出多元化、可持续发展模式。同时也出现了名称不规范、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,亟需在制度层面加强政策引导,规范开展服务。《实施方案》具体怎么解决规划布局的问题?
解答:《实施方案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规划布局“少弱散”的问题。当前,养老方式还是以分散养老为主,老年人口居住分散,有的还行动不便。为此,我们坚持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创新打造分级分类老年助餐服务体系,极大提升民生品质。在分级上打造“15分钟”老年助餐服务圈。统筹利用城乡社区各类服务设施资源或者村居闲置住房,通过新建或改建,建设辐射周边、功能完善的社区级、小区(村居)级两个层级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,打造“15分钟”老年助餐服务圈。在分类上因地因情因势提供老年助餐服务。落实场所建设、设施配置、人员配备、配餐送餐等要求,打造了一批标准化孝善食堂。在孝善食堂,配备适老化餐桌椅,采取“中央厨房+配送”模式,让老年人在集中就餐中相互交流。对不适宜建设孝善食堂的地方,以及针对行动不便老人,采取“配送点+助餐点”模式,提供点餐、自助取餐、上门送餐等服务,拓展餐饮服务范围,让这一模式惠及更多老年人。
2、提问:对于单位、组织或者个人想建设老年助餐服务设施、参与提供养老助餐服务的,《实施方案》有哪些具体规定吗?
解答:我们探索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社会支持”的模式,统筹多方资源,动员各方参与,全力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发展。坚持政府引导作用,各级党委、政府支持基层党组织领办孝善食堂,优先保障低保、低收入、残疾、留守、独居等特殊困难老年人需求,再逐步扩大覆盖范围,打造民生工程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,探索市场化运作,与养老机构、餐饮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开展合作,通过规模经营、成本控制、科学定价和合理补贴,推动孝善食堂运营,实现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。突出公益属性,创新搭建“慈善+养老”路径,充分滨州孝善文化、红色文化优势,吸引各类慈善组织开展公益项目,鼓励和引导各方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捐助、志愿服务、互助帮扶,满足老年人“不离家、不离亲、不离群”的养老需求。
3、提问:《实施方案》中如何保障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,有哪些政策支持?
解答:我们坚持有解思维,不说“不能办”、只想“怎么办”,强化要素支撑,加强政策集成,全力克服了可持续发展难题。拓宽资金筹集渠道。开发区在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中开展奖补政策,对养老助餐服务设施给予建设和运营奖补。强化服务人员配备,持续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。设置老年助餐类公益岗,确保“有人干活”。开展考核激励,充分调动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。